信網9月8日訊(記者 趙彥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日,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美麗青島建設推進會召開。會上,西海岸新區、萊西市、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作交流發言。一直以來,青島把生態保護作為發展底線,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美麗青島,呈現出一幅山清、水秀、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在這場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各部門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不斷開辟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發展新境界,著力打造山風海韻、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麗青島。
生態環境就是民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好不好,老百姓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藍天白云”和空氣質量。2022年,青島全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1%,空氣質量優良率88.5%,同比提升3.6個百分點,連續三年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市20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4個斷面水質實現躍升。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今年6月份,青島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0%,在省內16地市中排名第2。如今,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早已成為常態,空氣質量穩居全省前列。這一項項數據、指標記錄著青島的變化,也繪就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底色,成為這座城市最靚麗的風景。
青島,山海風光秀麗,環境氣候宜人,被譽為“東方瑞士”,山、海、島、灣、城,渾然一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是青島獨有的生態優勢。去年以來,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推進,青島公園城市建設初見成效,青島打造的一批精致的特色城市公園,全力構筑了“城市生態”新場景。作為“城市之肺”的太平山和浮山為代表的公園城市建設,催生了不少自帶流量的新晉打卡地,不僅大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也為文旅注入了新動能,更讓青島“公園城市”的愿景越來越清晰明了。
同樣,作為今年新“入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第十大攻堅行動—李村河(張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開發建設正在壓茬推進。依據計劃,青島力圖將李村河(張村河)流域打造成兼具生態中軸、活力水岸、幸福紐帶等功能要素的城市“綠腰帶”“金腰帶”。如今,隨著張村河生態公園建設的推進,這種人鳥和諧、生態優美的溫馨畫面將成為張村河流域的常態。
走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問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次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深意在于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推進美麗青島建設,必須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圍繞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我們關停燃煤小機組19.2萬千瓦,靶向突破24條產業鏈,我市‘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五年提高10個百分點,‘十四五’以來,全市能耗強度下降5.3%。”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卞成說,將繼續實施新能源倍增計劃,加強氫能儲能、節能環保等領域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組織開展重點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底色。
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目前,青島仍處于綠色低碳轉型關鍵期,在處理發展和減排關系中,需要創新突破,打開發展空間。西海岸新區發揮先行先試這一最大優勢,統籌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生態顏值與經濟價值,大力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綠色能源、建設綠色城市,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推動生態資源資產化,在全國率先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開展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靈山島成為全國首個“負碳”海島。
加速建設美麗青島
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是展示青島的“金名片”,還是青島可持續發展的“聚寶盆”。實踐也反復證明,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工作在有效帶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有力促進各地綠色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任務落地見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付出扎扎實實的行動。高質量創建,離不開高起點規劃。去年,市生態環境局在全國范圍內先試先行,編制了《青島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0)》,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島為目標,從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六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基本涵蓋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明確了“任務書”,也為各區市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建設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在探索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今年,青島市全力推進美麗青島建設,積極爭創各類試點示范,爭取再創建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批省級示范區與“兩山”基地。以國家美麗海灣優秀案例靈山灣為引領,高起點推進嶗山灣、西岸前海灣區美麗海灣建設。
當下的青島,一座座山、一條條河、一個個海灣,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信網·信號新聞]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