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9月22日訊(記者 趙彥閱)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基礎性制度安排。近年來,青島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保障標準逐年提高。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兜底保障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近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進行解讀。本次《通知》聚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提質增效,在完善低保準入條件、優化辦理流程、健全工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完善。不難看出,青島正聚力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兜住兜準兜好基本民生底線。
保障工作更全更細
對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青島市以困難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健全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善。在2020-2022年連續3年大幅提高城鄉低保對象保障標準的基礎上,今年青島城鄉低保標準均較去年再增長5%。自今年1月起,七區城鄉和三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1045元;三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791元。截至8月底,保障城鄉低保對象7.5萬人,保障城鄉特困人員1.3萬人,臨時救助困難居民1.3萬人次。目前,市財政預算安排困難群眾資金已發放6.8億元。
為筑牢民生保障底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青島扎實開展對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開展常態化幫扶。例如,深化“社會救助一件事”,完善青島社會救助綜合服 務平臺,建設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實現與有關部門數據共享,確保困難群眾及時預警、查訪核實,分層分類實施救助幫扶,鞏固拓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成果。健全社會救助“三主動”工作機制(政策主動告知、對象主動發現、結果主動公開),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拓展,提高救助服務效能。
擴圍增效是亮點
真誠服務群眾、全力保障民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擴圍增效,切實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完善了低保準入條件,嚴格落實社會救助相關政策規定,不得隨意附加非必要限制性條件,不得以特定職業、特殊身份等為由或者未經家庭經濟狀況調查核實直接認定申請家庭符合或者不符合條件,加大擴圍工作力度。
對于重度殘疾人單人保政策,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以參照“單人戶”提出低保申請,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納入低保范圍。針對家庭收入核算規定方面,完善了對精神、智力和重度殘疾人輔助性就業取得的收入不超過當地低保標準部分予以扣減,家庭成員因病、因殘、無固定住房而租住普通住房等長期存在的剛性支出予以扣除。鼓勵具備就業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員積極就業,對參加城鄉公益性崗位、長期照護失能失智或重病重殘家庭成員等5類低保對象就業的,可按當地低保標準扣減就業成本。
優化流程便民利民
近年來,青島不斷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先后制定出臺了《青島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辦法》《青島市特困人員認定實施細則》《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青島市最低生活保障邊緣家庭認定實施細則》,對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起到了制度性保障。同時,為方便困難群眾申請救助,縮短辦理時限,在社會救助領域推行“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本次《通知》中在優化流程、便民利民方面又推出了許多新舉措。例如,加強低保家庭、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工作的銜接,實行一次申請授權、一次調查核對、一次審核確認,根據申請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結果,逐一對照低保、特困和低保邊緣家庭認定條件,符合其一即直接給予相應救助,避免群眾申請信息重復采集,實現多項救助政策互聯互補。
同時,及時受理非本地戶籍人員申請,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范圍或認定為低保邊緣家庭。落實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政策,實行急難對象24小時先行救助,事后由救助工作人員向救助經辦機構提供補充說明情況材料,強化了異地救助。對低保家庭、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精簡退職老職工的臨時救助申請,不再進行家庭收入和財產狀況核查,僅重點核實其生活必須支出情況。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民生厚度和政策溫度,更能體現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眼下,青島正進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實實在在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推動社會救助實現高質量發展。[信網·信號新聞]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