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委員支招產教融合 讓高校與企業“真握手”“握緊手”

    關于加快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發展的提案

    提案人:鞏湘紅

    一、基本情況

    2019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我市需進一步放大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優勢。2020年,我市向國家發改委上報了《青島市建設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方案》,提出了完善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改革等五項試點改革舉措,確定了擬突破重大問題、擬出臺重點改革舉措、擬建設重大建設項目三個清單和鼓勵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十項支持政策。青島市入選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海爾集團公司和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入選首批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圍繞貫徹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加快“六個城市”建設,需要重點聚焦完善發展規劃和資源布局、推進人才培養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創新重大平臺載體建設、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等任務,統籌開展試點,落實支持政策,加強組織實施,確保如期實現試點目標。

    二、存在的問題和分析

    (一)產教融合辦學機制亟待完善。

    由于缺少“資源共建、成本分攤、利益共享”的“市場化共建共享”產教融合辦學機制,不能使產教融合辦學成為來自企業自身內在發展的一種動力需要。在產教融合辦學的初級階段,很多產教融合辦學形式不規范,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來維系低層次的短期合作,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自愿的整體行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多方協調溝通交流的平臺不健全,企業利益得不到保障,職業學校傳統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產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辦學。

    (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

    目前產教融合辦學“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企業更需要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實質性支持。實際操作中,“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內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企業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等產教融合辦學項目企業付出的成本較高,財政性補貼過低,企業經濟收益得不到保證,產教融合辦學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如,青島市規定,對建在企業的實訓實習基地按照現代學徒制標準開展人才培養的,按生均不超過5000元標準補助企業。但是從實際運行過程來看,企業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負擔過重,致使企業不愿接收學生,現代學徒制舉步維艱。2018-2021年,青島明月海藻有限公司承擔的20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海洋化工技術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企業實際支出52萬元,財政性補貼僅10萬元,企業承擔的經濟壓力較大。

    (三)校企合作辦學項目還不能實現深度融合。

    一是學校適應企業需求的能力弱。學校專業教師大多畢業于高校,缺少企業一線生產實踐經歷和經驗,對企業崗位需求了解少,盡管也要求教師參加企業實踐,但大多是寒暑假短期到企業走馬觀花,流于形式;二是企業參與教育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低。很多企業僅考慮從自己本身用工出發,主要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接收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學生完成崗位工作,企業支付一定實習報酬。企業沒有精力,也很少從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人才定位、課程及教材開發、實訓實習基地及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人才培養與評價等方面與學校進行深層次合作。目前,青島市區域頭部企業產教融合辦學做的相對好一些,而接收大量畢業生的其它企業的校企合作類型單一。

    三、意見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政府推動產教融合的戰略意識。

    從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統籌產教融合辦學,合理規劃職業學校的發展,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導、職業學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新機制。

    (二)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確產教融合財政投入政策。

    切實落實產教融合辦學“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建立各級財政產教融合辦學專項經費長效補貼制度,把“市場化共建共享”產教融合辦學與政府購買服務結合起來,形成產教融合辦學穩定的經費來源。

    (三)加強職業學校校長領導力和教師職業能力培養。

    建立學校行政人員及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工作實踐制度,加大督查、獎懲力度,從根本上解決職業學校領導、教師不了解企業的問題。實現學校行政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的融合,專業教師與崗位技術人員的融合,專業與產業的融合,人才培養定位與企業崗位群需求的融合,專業及課程標準與崗位職業標準融合,學校實訓實習場所與企業生產現場的融合,學校教學資源與企業生產技術資料的融合,實訓實習與生產過程融合,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四)加強駐青高校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要明確校企合作協調機構和運行機制,統籌規劃和有序推進校企合作,推動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課程內容與生產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校企合作辦學專業納入學校統一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要依托高水平學科,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納入統一平臺,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實質性聯合”。

    [來源:信網 編輯:戴慧慧]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1/25 16:44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趙彥閱
    · 責編 ·
    戴慧慧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