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月28日訊(記者 顧青青)海洋"可耕"面積大約是陸地的15倍,存在更多食物增長的新空間。用好海洋資源,建設“藍色糧倉”,是拓展農業生產空間領域,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的重要舉措。今年青島“兩會”,青島市政協委員、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牟海津提出推動青島藍色糧倉建設邁入“快車道”的建議。
青島海洋生物豐富多樣,但在踐行海洋大食物觀的過程中,還面臨諸多產業問題亟待解決。如海洋漁業水域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海水養殖種苗關鍵技術尚未實現突破,產業鏈存在國際制約的風險;海洋功能食品、特醫食品品種缺乏;海洋食品生物工程技術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對海洋未來食品的產業布局尚未展開等問題。
為此,青島市政協委員牟海津建議相關部門加快青島藍色種業發展,結合青島市養殖業特點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突破刺參、三文魚等種業卡脖子技術,并向深遠海養殖謀劃布局,把青島市打造為“藍色種業”之都。
此外,牟海津還建議相關部門制定措施,扶持海洋食品高端加工產業發展,加強海洋產業的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大產品及品牌的推廣力度,通過組織制定地方標準等手段,打造海洋食品的青島名牌和地理標志。同時,通過布局海洋功能食品、特醫食品產業集群,切實保障海洋大健康產業發展,發展海洋食品生物工程技術,著眼未來食品產業布局。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