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信號山:預付費市場資金監管缺乏強制約束力 亟待尋求解決之道

    日前,在青島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韓林科做客民生在線,圍繞“守護消費安全 激發消費活力”主題開展的網談中,針對多名網友關心的“消費者遇到辦理預付費后跑路維權難”的問題,韓林科指出,缺乏對預付資金的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詳見《青島市市場監管局:‌缺乏對預付資金的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 》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提前付款的支付方式以享受折扣與便利,預付式消費為消費者帶來效率和實惠,也成為商戶資金回流和營銷宣傳的不二選擇,同時帶動了地方經濟,是消費市場一種重要的商業運營模式。但其中風險重重,商戶“跑路”“退費難”等糾紛屢屢見諸報端,揭示了預付費資金監管的嚴峻現實,公眾對預付費消費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感到十分憂慮。

    如今,預付卡為什么會演變成消費者的“噩夢”?究其根源,當前設立預付費資金托管制度的依據多為部門的管理政策、紅頭文件或地方性法規、規章,缺乏一定的強制力、約束力。破解“錢在卡里卻花不了”的困局,亟待尋求剛性解決之道。

    預付費資金監管的法規依據始于2012年商務部出臺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其適用范圍限定于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該辦法對非企業法人未作規范,由于缺乏對中小企業甚至個體工商戶發卡行為的行業監管(特別是預付資金監管)是造成當前預付卡治理難題的主要原因。此后,多地雖相繼推出地方性法規,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的預收費監管通知,其效力則限于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校外培訓機構。這些規定呈現出多頭治理、碎片化的特征,未能全面覆蓋采用預付費模式的教育、文旅、體育等領域,導致大量機構游離于有效監管之外。

    通過第三方監管,防范預付費資金“跑路”風險的嘗試確有存在,現實中運行起來也不容樂觀。如上海某知名培訓機構雖聲稱與銀行合作設立資金監管賬戶,但實際情況卻是合作未達成或賬戶使用寥寥;有大商場“背書”,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雙重保障,可實際上商場與機構只是房東與租客的關系,即便收取了機構的保證金,也只是防止出現拖欠租金等行為,并不會為預付費消費兜底。一旦機構關門,商場也立即撇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預付費資金監管難以形成合力,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也因此大打折扣。消費者在支付前,很難判斷商家的實際履約能力和潛在違約風險。在消費者和經營者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商家一旦經營不善或目的不純,不可預測的資金風險便落在了消費者身上。面對預付費監管效能低下,建立預付資金監管平臺,實現信息透明化與風險預警,不失為應對多頭治理難題的有效途徑,但前提是需要有更高層級的法律法規予以明確指導和支持,治理預付費亂象還得“下猛藥”。

    近年來,多方呼吁應盡快推動國家層面出臺全面的預付費資金監管法規,搭建全國統一的預付費資金托管平臺,對預付費資金托管的賬戶設置、資金存入時間、撥付時間、撥付標準、平臺責任等提出明確要求,打破行業壁壘,實現監管全覆蓋。其次,理順監管體制,明確責任歸屬,倡導多部門協同監管,消除監管盲區,提升監管效能。此外,加大對預付費商家的涉嫌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樣至關重要,行政處罰金額對部分商家來說不能只是隔靴搔癢,嚴肅市場紀律,倒逼培訓機構不敢鉆空子經營。

    預付費消費模式本身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相當規模的市場需求,呼喚預付費領域法規完善是眾望所盼,需要迎來硬核監管。只有通過法律、監管、消費者自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消除這一消費痛點,讓預付卡回歸其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信網評論員 秦璐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11/27 10:28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秦璐
    · 責編 ·
    王熠冉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