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軟和和的面團,在她的手里搓揉,不一會兒就成了喜慶的福袋和金元寶,還能變成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和水果……在任曉升的花餑餑作坊里,面團有千萬種變化。辭去穩定的工作,變成制作“非遺”膠東花餑餑的手藝面點師,任曉升的選擇在旁人眼里可能有些冒險,但對她自己來說,是奔赴熱愛的選擇。臨近春節,任曉升每天都要一早開工,年味就從各式各樣的花餑餑里飄了出來。
從上班族到花餑餑面點師 是出于熱愛的選擇
任曉升與花餑餑的緣分始于對花式面點的熱愛。在旁人眼中,她曾經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但任曉升的內心卻始終被對面點創作的熱情所驅使。“我從小學就學美術,大學也是學的設計專業。有一年姥姥過生日,家里人花錢定做了花饅頭,我看見之后一眼就喜歡上了。后來我就老在網上看到花餑餑的視頻,越看越心動。”經過深思熟慮,她毅然辭去了工作,一頭扎進了花餑餑的世界。
“膠東花餑餑是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的各個地區都有會手藝的老師傅。剛入門的時候我就去外地學,從揉面開始打基本功,有時候圍裙邊上都塞一塊面團,隨手就捏面,熟悉手勁兒。”一塊軟和和的面團要變成有造型的花餑餑,一點也不容易,“就比如給面團收口,口子要藏在下面,不能露出來,而且收口還得解釋、整齊,要不然上鍋一蒸,里面的餡兒還會漏出來。”
信網記者也上手試了一下做福袋餑餑,壓好的面團要搟成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片,包上豆沙餡兒之后要收口捏褶,每一個褶子的距離不能太遠,得把餡料保住,捏的時候力度還要剛剛好,不能把面皮捏破……
從傳統花餑餑到創意花餑餑 藏著關于愛的小心思
如今,任曉升的手藝早過了學徒的階段,除了能做出傳統造型的花餑餑,還能根據不同的節日設計新的造型。蛇年春節快到了,生肖蛇也成了她創作的對象,“今年我設計了兩種生肖花餑餑,一種是雙層夾大棗的,另一種是大餑餑里面裝金元寶的,現在已經有不少人預定了。”進了臘月門,任曉升的訂單比以往多了不少,每天都是一早來作坊開工,一天得揉上二三十斤面,“雖然累,但我還是挺享受做花餑餑的過程,特別是顧客給我發照片和視頻的時候,隔著手機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花餑餑的喜愛。”
從簡單的幾何形狀到復雜的動植物、大型建筑,任曉升的每一個花餑餑造型都經過反復琢磨與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努力和才華得到了廣泛認可,在各類面點制作比賽中屢獲佳績。
“我每年都會參加比賽,不是為了拿獎,就當是給自己的挑戰,看看這一年我又能做出什么樣的作品來。”任曉升的作品里,有幾件滿滿“青島元素”的讓她很滿意。一件是“我愛青島”,藍色和白色的海浪圍繞著“五月的風”;另一件則是把棧橋、五四廣場、燈塔、帆船等元素疊加在一起,一眼看過去也是濃濃的青島味兒。還有一件走心的作品是在2024年中秋節前完成的,“我希望月圓桂花香能把祝福和思念帶給最親的人。”
從一個人做花餑餑到帶著花餑餑走出去 小作坊里有著大夢想
雖然在比賽里拿了不少獎,但獎牌都被任曉升摞起來放在了作坊不起眼的角落。在她的心里,有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將花餑餑的制作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都喜歡上花餑餑。
懷著這樣的愿望,任曉升帶著花餑餑走進社區、學校、敬老院等場所。在社區活動中,她耐心地向居民們講解制作步驟,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揉面、塑形、上色,讓居民們在體驗中感受花餑餑制作的樂趣。在敬老院,她的到來為老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老人們在制作花餑餑的過程中回憶起往昔的歲月,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幼兒園里,孩子們被花餑餑可愛的造型所吸引,任曉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們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
任曉升制作的花餑餑造型各異、色彩鮮艷,充滿了喜慶的氛圍,深受大家喜愛。每一個花餑餑都蘊含著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隨著花餑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訂單也越來越多。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為了帶動周邊村民增收,任曉升發動周邊村民幫她打下手。在她的帶領下,許多村民掌握了基礎的花餑餑制作技能,實現了利用閑散時間在家賺錢。
對于未來,任曉升有著清晰的規劃。她表示,將繼續深耕花餑餑制作領域,不斷創新,研發更多新穎的造型和口味。同時,她希望通過舉辦培訓班、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花餑餑制作技藝,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隊伍中來。“我希望花餑餑這一傳統技藝能夠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成為青島乃至全國的一張文化名片。”任曉升堅定地說。文/谷正原 耿潤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