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推廣“嶗山模式” 為地下管線織密“防護網”

    附件:關于成立項目施工城市管線保護綜合協調機制的提案

    一、存在問題

    項目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但因項目建設導致通信線纜、水電氣暖等城市管線破損、中斷等情況時有發生,因引起重視。建議參照嶗山模式,建立由發改部門牽頭的項目施工城市管線保護綜合協調機制,在項目立項環節就啟動管線保護,以環節前置的方式,最大程度實現施工安全與管線安全雙重目標。

    二、調查情況

    調查發現,項目施工損毀城市管線不但危害安全生產工作,還導致通訊中斷等嚴重后果。以嶗山區項目施工損毀通訊線纜為例。全區僅2022年度全區聯通等各通信運營商就因工程施工導致通信光纜中斷80余起,其中還包括阿里、百度、港華燃氣等大型企業。

    如,2022年5月1日,某街道一項目施工挖斷聯通公司144芯通信光纜一條、48芯通信光纜兩條,17個基站通信中斷,涉及用戶3350余戶,造成至少20余萬損失。2022年10月9日,線地鐵施工導致造60多條光纜中斷,通信基站中斷120余處,OLT中斷12個,寬帶用戶中斷11000余戶,手機用戶近15000戶。

    項目施工導致通信線纜損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通信線纜建設檔案缺失導致項目交底不徹底不到位。部分通信線纜因建設時間過長、建設主體消失、檔案遺失等原因,導致目前使用該線纜的通信運營商無法在規定期限內或較短期限內明確交底,告知線纜具體位置,致使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挖斷線纜。

    二是項目施工建設中普遍存在責任主體不明確、管線保護缺少統籌牽頭單位。實踐中,不同的項目存在不同的牽頭單位或責任單位,很難明確一個統一的主體責任單位,致使對管線保護工作缺乏統一的工作體系。

    三是管線交底程序不規范、建設檔案缺失、遷移保護期間過短等共性問題。調查發現,何時通知管線單位交底、如何交底等,缺乏明確有效的規范,各項目存在因事變更、甚至取消的情形。還有的,交底工作的啟動時間不規范,有的臨開工再通知,管線單位無法充分摸底摸排,致使交底不明確不具體。整體來看,責任主體不清、交底時間不足,是項目施工損毀通訊線纜的主要原因。其他項目施工損毀城市管線的情況也存在類似情形。如2023年2月大連路社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挖斷自來水管,2022年12月遼陽西路高架橋施工挖斷天然氣管道等。

    三、成功案例

    水電氣暖、通訊線纜等城市管線,關于安全生產與群眾日常生活。尤其是通訊管線,更是關乎國家機關的辦公秩序,關乎企業院校,尤其是研發型企業院所的生產安全。綜合調查情況可知,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管線保護工作啟動晚、責任部門不明確等兩個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嶗山區針對這一情形,建立了由發改部門牽頭的項目施工城市管線保護綜合協調小組,在項目立項環節就啟動管線保護,成效明顯。項目施工損毀嶗山聯通公司線纜的情形由2022年的近90起下降到2023年的不到10起,2023年的搶修費用就節約了160余萬。

    四、意見建議

    在全市統籌推廣嶗山模式,成立由發改部門牽頭的城市管線綜合協調保護協調機制,在項目立項研判審批環節就啟動管線保護工作,為管線保護留足時間,并厘清責任部門。由發改部門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告知各種管線的主管部門相關項目信息。如,由工信部門通知各通訊運營商,就項目所涉范圍的管線啟動保護工作,以工作前置的方式,利用后期的招投標、施工準備等充分的期間,最大程度做好各種管線的摸排、交底工作,最大程度實現管線保護,同步實現保護民生與保障安全生產的目的。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
    信網版權稿件,歡迎轉載。轉載時請保留完整信息,否則追究侵權責任。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2/10 10:59
    · 來源 ·
    信網
    · 作者 ·
    顧青青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