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某美食測評博主的一則視頻引發了熱議,視頻中展示多名探店博主都發布了青島同一家椰子雞火鍋的“種草筆記”。該測評博主食用并咨詢商家后指出,“種草筆記”中出現將椰子擺在桌面上、現開現倒入鍋中,與商家宣稱“四個椰子不加一滴水”的鍋底,與現實體驗并不相符,極易誤導消費者。在315消費者權益日臨近之際,探店經濟與虛假宣傳的糾葛值得一番探討。
近年來,社交媒體滲透進日常生活,隨之興起的本地“種草經濟”可謂是風頭無兩。據抖音數據顯示,在2024年,達人探店為線下商家帶來超過1333億元經濟收益,探店視頻、直播帶動商家收入同比增長53%。截至2024年11月,超過336萬人通過抖音探店獲得收入,中小商家實現了從線上曝光、引流,到線下消費、復購的轉化,提升了實體經營收入。據了解,頭部博主單條探店視頻報價可達數萬元,中小博主通過“保底+提成”模式與商家分成。某烘焙店店主透露,其營銷預算的60%用于支付探店合作費用,這種商業模式倒逼商家必須制造“爆點”吸引流量。探店博主與商家之間已形成完整的利益閉環,然而,流量狂歡背后恐面臨信任危機。
“探店”變“探錢”,相較于給錢就“巨好吃、菜品毫無缺點”等簡單粗暴式種草話術,如今的探店夸大宣傳、虛假宣傳已進化升級為三套話語體系——一是視覺“欺詐”,如上面提到的餐桌上擺放椰子,消費者自然會認為所見即所得,鍋底是新鮮椰青現開現倒;如博主拍攝時使用特制燈光和擺盤道具,再加上商家為了拍攝效果配合做出更精致、分量更足的菜品,與實際菜品肯定會存在一定視覺差異。二是數據造假,探店博主依據粉絲量報價,當粉絲量和收入掛鉤時,假數據的風氣自然越演越烈,看起來不錯的數據,有時是第三方公司在刷量。還有的商家會選擇自己拍攝幾十條幾秒鐘的視頻,上傳到云盤中,素人博主不用到店,直接下載素材合成剪輯后發布視頻即可。一套操作下來,繼假數據博主后又出現了假分享博主,前者欺騙了商家,后者欺騙了用戶。三是情感綁架,編造“三代祖傳”“海外學藝”等故事增加說服力,消費者經常誤信所謂老字號。
現實是,種草變踩雷的消費者維權成本呈現幾何級數增長。據統計,餐飲類虛假宣傳投訴處理周期平均達47天,維權成功率不足15%。顯而易見的是,經歷多次探店踩雷的消費者,對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整體信任度必然會下降。消費者的信任崩塌產生漣漪效應,當分享美好生活、提供真實有價值信息的舉動附加上利益,并形成模式化、短期內密集呈現、無差別化的表達方式時,成熟消費者只能“自救”,決策路徑已從單純觀看視頻筆記,轉變為“跨平臺比價+評論交叉驗證+線下實地考察”的三維決策模型。理性消費認知升級,新一代消費者總結出一套辨別的規律,正在用自己的“整頓技術”破解信息不對稱困局。
消費者的信任被透支,不僅損害的是個體權益,還會破壞整個行業的信譽,更是對社會信任的侵蝕,長期來看,甚至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監管的應對策略必須跟上。據抖音發布的《2024抖音生活服務消費者權益保護年度報告》顯示,針對消費者反感的虛假、夸張內容,平臺設立“不可信內容”治理專項,對自助餐等易引發虛假宣傳反饋的重點品類開展專項治理,行業違規率下降30%;美團推出的“餐廳考察官勛章”、大眾點評推出的“評審官勛章”體系,通過激勵消費者表達真實體驗解鎖“成就”,使優質探店內容點擊轉化率提高……這些手段正在重構商業誠信的底層邏輯。
當流量經濟遭遇誠信拷問,探店行業的變革已刻不容緩。建立政府監管、技術賦能、行業自律、消費者覺醒的四維治理體系,或許能讓這個年交易額巨大的新興市場走出信任陰霾,在315的警鐘聲中完成價值重構。
信網評論員 秦璐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來之際,信網推出系列報道,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聯系信網,我們一起共筑滿意消費。
1 撥打信網新聞熱線:0532-80889431;
2 通過信網官方微博:@信網;
3 通過微信公眾號:信傳媒(xinwangquanmeiti)、有好信兒(qd-yhxin)。
[來源:信網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