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不小,但有一處綠蔭掩映的“小青島”,從此北望,湛藍海水相隔的不遠處,遠伸入海的棧橋反向連接起依海而建的城市,讓沿海一線的景色更顯旖旎。鱗次櫛比高樓包圍中,擁有紅瓦屋頂的建筑屹立其中,這便是市南老城區的獨特底蘊,也留存著青島百余年歷史的真切見證。
或是因為風景秀麗,或是因為氣候宜人,抑或是堪當靈感散發地,市南這片老城區歷來頗受文人墨客青睞,多位文學大家都曾工作或居住于此,比如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等。而且也有一批知名文學作品誕生于此,如聞一多創作了長詩《奇跡》和散文集《青島》;梁實秋翻譯了《織工馬南傳》《西塞羅文錄》并寫下《憶青島》一文;沈從文創作了《從文自傳》并在游覽嶗山時收獲了《邊城》的創作靈感;老舍創作了《駱駝祥子》《月牙兒》《斷魂槍》等。
可見,市南區對于文人而言實屬靈感之城、愜意之地,就如梁實秋在《憶青島》中所說“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又如老舍所言“在海邊的微風里,看高遠深碧的天上飛著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贊美青島吧。”
“青島依山傍海,風景秀麗,歷來就是文人樂意前往之地。比如老舍視山東為第二故鄉,曾在位于青島黃縣路的寓所創作了多部知名文學作品,為本就文化底蘊豐厚的青島增添了更多文脈氣息。”駱駝祥子博物館館長王詠說,“比如《駱駝祥子》雖然講述的是充滿京味兒的市井生活,但大部分素材來源卻在青島。為了完成這部作品,老舍曾長時間沉浸于黃縣路臨近的青島東方市場,因為那里是洋車夫的靠活地,而且還設有車場。老舍頻繁在車場內與車夫聊天,有時還邀請其到家中做客,通過他們的講述,深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心靈,作品素材積累也便日漸豐富。由此,《駱駝祥子》一定程度上也是對青島文化的彰顯,這一點從作品最后一章追述北平被封為故都以后的風物流轉、影響所及時,首先提到青島,以此紀念作品的誕生地中即可驗證。”
時光在行進中漸行漸遠,雖已物是人非,但文學作品為后人帶來的力量卻始終永存,也間接讓一位位文學大家的思想隨著時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促使青島老城文脈更加意蘊悠長,讓既有思想散發出嶄新光芒。
如今,位于市南區黃縣路12號的老舍故居已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文學專著命名的專業性博物館,館內除卻陳列著老舍先生的手稿、珍貴照片之外,時常會有朗朗讀書聲源自于此,一系列研學活動的開展實現了雙向賦能的預期,讓接連不斷的客流賦予了博物館新的生機,也讓名人的文化思想浸潤著越來越多的游客。這是老城文脈在新時代的熠熠生輝。
“《駱駝祥子》作為一部描述市井生活的知名作品,也是初中必讀書目,對孩子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影響。之所以帶孩子來博物館實地探訪,就是想將讀書與實際相結合,讓孩子能夠真正了解作品的更多信息,進而在品讀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陪孩子前來參加研學活動的家長坦言。
駱駝祥子博物館的朗朗讀書聲只是文化傳承在市南區的一個縮影。基于濃厚的文化氛圍,市南區因勢利導,適時打造與閱讀相契合的城區氣質,再次讓這片充滿文脈底蘊的老城變得更加時尚而優雅。
比如結合全民閱讀工作,市南區打造了“書香市南”“南鄰讀城”等閱讀品牌,推出了“書香滿城·領讀市南”等閱讀活動,并創新成立了全民閱讀聯盟,真正讓書香滿城、文脈傳承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據悉,目前市南區已經建成以區圖書館為核心,11處街道圖書館分館、5處城市書房分館、50處社區圖書館等為通借通還圖書服務點的總分館建設體系,讓“15分鐘閱讀圈”成為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一環。
除此之外,漫步在市南老城區,你會發現這里擁有不少書店或閱讀空間,雖然規模不同、形式各異,但都能滿足你潛心靜坐,慢慢品味閱讀的樂趣。這種城市細節的打造既是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綿長文脈賦予這片城區的獨有氣質。
“有這樣一處舒適且安靜的場地可供捧讀經典,感覺內心會平靜許多。特別是立于眾多文人曾居住、生活過的這片老城,此情此景能讓自己有更多融入感。”在良友書坊(中山路)進行閱讀的胡女士坦言。
老城文脈在豐厚城市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為城市發展賦能。
經過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結合大力提振消費的政策導向,位于中山路歷史街區的百年劈柴院既保留了老式物件的設置,又植入了新興業態的加持。走進院內復古且深邃的胡同,兩側琳瑯的店鋪接續了以往興盛的態勢。與其類似的還有老街區里的三江里、四方路,均通過賦予老城區以新動能,在挖掘歷史文化、助力老城復興、提振消費能級層面探尋出了新路徑。
位于四方路的商戶說:“老城復興帶來的消費提升效果明顯,隨著消費理念的改變,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更加看重文化元素的加持。而市南區正是青島文化印記的代表地,留下了眾多文人的足跡。這不僅激發了老城的吸引力,同樣也提升了游客消費的意愿。”
而今,以歷史城區和文化底蘊為基點,市南區已打造了逛街里節、里院喜劇節等多個活動IP,真正讓這片老城的文脈有了當代敘事的路徑。如若文學大家能夠再來青島,除卻贊美這座城的美麗、宜居之外,她的活力也必將成為著墨的重要一筆。
市南這片老城區曾留下文人們的足跡,也曾升騰過他們的煙火。只是隨著時間行進,老城文脈有了新的敘事路徑,讓時光軸上有了傳統與現代的雙重鐫刻。由此也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時空替代,而是讓歷史文脈轉化為創新勢能。只有老城文脈與當代文明琴瑟和鳴,才能譜寫城市永續發展的動人樂章。文/高瑞嵩 于曉
[來源:信網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