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德全國職教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在德陽召開。程果 攝
“全面創新改革 驅動轉型發展”全國網絡媒體四川德陽行
德陽推進產教融合構建現代職教體系
德陽作為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在這里匯集了中國二重、東電、東汽三大重裝巨頭及上千家配套企業。三大廠的建設發展不僅帶動了德陽機械行業發展,也引領了各類技工、中專學校的興辦熱潮,開啟了德陽職業教育的最初模式。
經過數十年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德陽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達到18所。其中,國家級示范和重點中職學校有8所。6個縣市區都建成了比較高的縣級職教中心,還有省屬的行業職校。此外,還擁有2所應用型本科學院、6所高職學院(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學院2 所),各類職業院校在校學生共14萬人,成為四川唯一的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區,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
破除條塊分割 盤活職教資源
條塊分割,各自求生,這一度是德陽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難點。不過,近年來,德陽打破部門、行業、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只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并納入德陽職教體系,在財政、土地、招生、就業、稅收、貸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逐漸形成校企共建的格局。
校企共建,讓企業飽嘗甜頭。東電生產世界一流的500噸三峽轉輪“巨無霸”;二重自研自制自有知識產權的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每一個大中小項目的關鍵環節,都能見到職業技術院校學生的影子。與職業院校共建共享,企業要人來人,要技術來技術,做大做強有了堅強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共建共享也讓學校大大受益。在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近年有企業參與共建或共管的實訓室 49個,校外實訓基地576個,設備總值達到近億元,鋼結構實訓室、陶藝實訓室等還能應企業要求實施生產,學院院長李輝說,“學生在校3年,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真刀真槍’操練,實訓課占到學生課程設計的60%,學生畢業就可以直接上崗,不需企業二次培訓。”
共建,各展所長;共享,各取所需。不但如此,德陽職業院校的“外向度”大增,2004年至今,德陽職校總計為德陽企業輸送技術工人10多萬名,還有更多的“德陽造”職校生被外地企業“搶”走。省市共建,理順了關系,校企共建,更貼近市場一線。如今的德陽職教,校企共編教材、共建企業兼職教師人才庫、共研項目、冠名辦班、短期代培,已經成為常態。
德陽中等職業學校技能文化節上展示汽車維修技能。(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創新發展模式 推進產教融合
近年來,德陽市各職業院校結合專業實際和區域產業實際,在總結訂單式、工學交替、“2+1”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創新職教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學徒制融入了學校教育因素的一種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的一種新的形式。德陽轄區內的四川省商貿學校、廣漢職中、德陽安裝技師學院、什邡職中4所學校率先試點,將學徒制與現代職業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如四川省商貿學校在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試點探索的 “36333”現代學徒制,第一學期在企業學習3周,第二學期在企業學習6周,第三、四、五學期在學校理論學習3周,其他時間都在企業學習。
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雙元制”中的一元是職業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等校外實訓場所,主要負責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專門培訓。如德陽慶玲機械電子工業學校以德國“雙元制”為指導,學校主要負責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慶玲實業的各企業主要負責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專門培訓。
德陽80%的中職學校普遍采用校中廠(場)等教學工廠模式,如中江職中、綿竹職中,自籌資金或引入社會資金建設校內生產型教學工廠(場),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為學習者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學習環境,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使學生得以在一個近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一進入企業就能獨當一面。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省經信委和德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體制創新、省市共建、產業對接、校企合作” 原則,規劃497畝地,投入6億元,與行業、企業共建“四川工程產學研園”,將行業技術中心、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小微企業孵化器、研試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引入園區,建立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科技創新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等協同服務體系。目前該園區已有在孵企業28家,“畢業”企業12家。
德陽近年來在探索高職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著力辦學體制機制創新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的四川建設職教集團、以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的四川航天職教聯盟、以四川工業科技學院為主體的四川現代服務職教聯盟、以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為主體的四川安防職教聯盟、以四川省商貿學校為主體的德陽汽車職業教育聯盟,均以職業院校為主體,吸納行業協會、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共同參與,成為政府推動、行業指導、企業社會參與、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典型范例,激發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了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通過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各職業院校實現了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個對接”,在校企雙贏的基礎上實現了人才的高質量培養。職業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4萬多名,基本滿足了企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此外,依托職業學校促進技術創新,將裝備制造業技術研究中心建在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快重大裝備的產品開發、技術攻關,實現產學研有效結合。依托職業學校開展招商引資,羅江縣僅有24萬人口,職業院校在校生就達近2萬人,是普通高中的4倍。這里發達的職業教育方便了企業用工,吸引了一批臺資企業,帶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正在參加實訓(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構建現代職教體系 培養面向未來人才
大國尚技,在中國制造成為國家戰略的今天,技術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將成為制造強國目標實現與否的關鍵。德陽積極構建適應發展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進一步強化中高職銜接,引領中職教育質量提升,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力度,初步形成了城鄉職業教育統籌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為培養高素質的產業人才,德陽大力開展中高職五年一貫制學歷教育試點,建立中高職聯合培養體系。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從促進中高職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和教學質量評價有效銜接出發,與區域中職學校開展人才聯合培養,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全面探索高等職業學院自主招生,在省教育廳和省教育考試院的支持下,2012年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所國家示范高職學院率先開展了自主招生試點,創新“知識+技能”的考試模式。目前,試驗區內高職院校已全部開展自主招生試點,并向區域內中職學校、普通高中畢業生和藏區“9+3”學生投放招生計劃。
在辦學中堅持高職中職一盤棋,以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引領中職學校內涵式發展。強化中職學校辦學基礎能力建設,中職實訓基地建設和信息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強化師資力量建設,培養了一批以省骨干教師和示范教師、技能大師為領頭人的專業中職教師隊伍。加快課程改革步伐,精品課程達到40余門。在第一批中職國家示范學校中,中江職中成為全國唯一的民辦中職示范學校。2015年11月,什邡職中、西南安裝高級技工學校進入第二批中職國家示范學校行列。
將高職試驗區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結合起來,全面啟動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創建工作,大力推進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普及,切實提升農民實用技術技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近年來,德陽市大力實施 “2112”教育富民工程(每個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每年引進推廣2個以上先進實用農科項目,建立1處以上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在每村扶持1個以上科技致富示范戶,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和農民增收致富。目前,該工程已推廣到90%以上的鄉鎮,技術引進、推廣年直接創農業增加值1億多元,示范戶人均純收入是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的2倍多,廣大農民和農村基層組織把這項工程譽為“民心工程”。
(記者 岳東 周鴻)
[編輯:尺素]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