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臨縣柳家村棗農在整理大棗)
“在看到山西有4億斤大棗滯銷的新聞后,我們立即派出4名員工趕赴臨縣柳山村,幫助當地棗農在我們的平臺上銷售。”某電商CEO王強向記者說:“在不到24小時內,,共有2684名熱心網友參與,已銷售33200斤。”
據記者了解,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柳家村原有880多人,青壯年多外出打工了,現在留守村里的只剩下12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65歲。往年大棗收獲時,會有不少批發商進入,5塊錢一斤都不夠賣的。而今年卻不見批發商的蹤影,成熟的大棗不少都留在樹上。
柳家村的遭遇或許只是今年大棗滯銷的一個縮影。作為大棗主產區的陜西、山西、河北、山東、甘肅等省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大棗滯銷。據宏源證券和中信證券資料顯示,2015年的大棗種植面積將達到298萬公頃,產量將達到913.5萬噸,是2009年的將近2倍。
滯銷原因分析:多種因素綜合造成
對于大棗今年為何嚴重滯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李錄堂對央廣網記者表示:“一是今年經濟形勢不景氣,對大棗的需求疲軟;二是大棗產能過剩,陜西山西兩個大棗主產區的產量連年遞增,今年也是一個豐收年,另外新疆的大棗規?;N植和商業化發展比較迅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關系;三是此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部門的‘公共采購、私人消費’模式現在受到制約,這給一些地區的大棗銷售形成一定沖擊;四是在經濟不景氣下,水果之間的可替代性增強,如今年不少水果價格都有不小幅度下跌,這會造成消費者對大棗的需求減弱。”
“大棗滯銷只是今年多數農產品滯銷的一個種類。從貨幣因素考慮,這或許主要是美元升值而造成人民幣也升值。因為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一直是比較穩定的。從美元去年升值以來,全球總需求下降了15%。具體反映到我國,就是包括農產品等原材料價格的腰斬。”東方艾格農業資深分析師馬文峰對央廣網記者說。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告訴央廣網記者:“從棗農來說,大棗生產周期長,自身調節能力比較差,很難及時跟上市場的變化;從農村合作社來說,現在不少已淪為騙補的借口,發揮抱團和調節作用比較難;從地方政府來說,因為政績考核,容易盲目決策和一哄而上,會使大棗種植面積擴大。或許剛開始一兩年,效益還可以。以核桃為例,此前的價格多在20元/斤以上,而今年也出現滯銷情況,這和盲目擴大產能有一定關系。”
化解滯銷困境:壓縮產能和加大線上營銷
那該如何化解滯銷的困境呢,李錄堂教授認為,“首要就是壓縮產能,因為國內的需求量是一定的,而今年的滯銷就需要不少大棗產區壓縮產能,如淘汰一些不好的品種,只生產質量比較高的大棗;二是價格要回到理性,在需求一定、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棗價格就要回到一定水平;三是對大棗要進行一定深加工,比如制成棗粉、棗面等,但也要注意一定市場風險”。
黨國英則建議,“地方政府不要太熱衷搞產業規劃,不要盲目擴大一些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還是應該多尊重一些農民的種植意愿和市場規律”。
如何化解大棗滯銷困境,陜西省渭南市棗農呂增欣的做法或許值得一些棗農借鑒。已有幾年外出務工經驗而今回鄉專職種植的呂先生向記者介紹說:“以前農產品銷售基本上就在田間地頭,農民思想比較單一,只能依靠外地客商,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豐產不豐收。果品質量和產量都非常好,但是被客商、中間商、代辦等瓜分了太多利潤,到農戶手里就沒多少錢,低價賣好貨。
呂先生還說:“2015年我開始認真做線上銷售,通過微信、微博、微店等各種網絡平臺,對冬棗進行宣傳,效果非常好。雖然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比如售后、物流等,但只要農產品質量過硬,就有信心。2015年線上銷售冬棗有將近30000斤,幾乎是收獲大棗產量的一半。價格也取得突破,相較于傳統農產品銷售渠道,互聯網銷售落實到每斤,能多賣2--3塊錢。”(記者賈國強)
[編輯:尺素]大家愛看